湖北日报报道:1200多名菇农在产业链上增收
易迁安置点发展扶贫产业,首先要求确保贫困户的收益,在产业链上让利于民。郧阳区引入国有资本,高水平建设香菇生产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园,1200多名易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10月22日,在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香菇小镇,660座钢架菇棚,梯田般分布在红叶烂漫的连绵山谷。
63岁的田昌贵开着装满鲜菇的小货车,送到昌欣公司收购站,分级、过磅、入库,“一个棚4000棒,第一茬摘了3000斤,1.6万元。”
在香菇小镇,国企昌欣公司负责装袋、灭菌、点种、养菌等菌棒前端生产和鲜菇收购。
2020年,小镇360户易迁户种植300多万棒香菇,每棒利润3元左右,创收上千万元。同时,部分易迁户在香菇大棚务工,每人每天报酬约100元。通过香菇产业,小镇内1200余人稳定增收。
昌欣公司总部位于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距香菇小镇10分钟车程。走进制棒工厂,清爽洁净,上料、装袋、封装全程自动化。“年产香菇菌种500万袋,香菇菌棒3500万棒,今年出口韩国10个货柜菌棒。”昌欣公司办公室主任谭峰说。
香菇生产的传统制棒工艺流程长、投工投劳大,出菇率低。以灭菌为例,农户过去架柴烧火,守着棚子不眠不休72小时,现在高压蒸汽8个小时完事。养菌环节,需保持大体28摄氏度恒温,工厂化生产保证了菌棒成活率。
谭峰说,从配料、制棒,到灭菌、冷却、接种、养菌,这些流程全部在工厂完成。农户出资4.5元/棒购买菌棒后,上架一周左右,即可采摘,后续几茬只需将菌棒泡水。
昌欣公司建成自动化程度强、日产能高的制棒工厂,实现制棒、灭菌、接种的全自动化流水线,还建设现代化养菌车间,实现温、湿、氧智能控制,实现香菇周年化生产。
检修钢架、加装三层防晒网、配抽湿机……趁天气晴好,昌欣公司加紧对香菇小镇菇棚检修改造升级。
“改造一个大棚2万元,总投入1000多万元。”昌欣公司总经理龚明新说,香菇小镇菇棚标准较高,单棚造价5万多元。为保证贫困户的收益,一个菇棚年租金只收1200元,这是一般的民企所不愿意承担的。
青龙泉社区筹建时,作为兜底产业的香菇产业大棚,率先开建。当初从随州招来一家企业负责运营,后因种种原因退出。郧阳区随即组建国有控股公司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接盘。龚明新是随州这家公司高管,被盛情挽留。
龚明新说,民企体制活,市场嗅觉敏锐,但资金实力偏弱,融资渠道窄,香菇产业启动之初投入大,这需要国企的担当。
昌欣公司成立4家子公司,打造开放平台,吸引绿筷子公司、和永食品、枫缘食品、菇尚公司、菇兴公司等企业落户园区,一起做大香菇产业,今年合力出口香菇制品7000万美元。
香菇产业天然适宜家庭种植。昌欣公司培训300名技术员入户指导,今年随着菇农技术提升,技术员减至76人。陈文斌是香菇小镇26名技术员之一,负责30户53个菇棚。
陈文斌说,为助农增收,四季有活干,今年改种多季菇,但这个品种出菇特别快,两三个小时内要采收,“开伞”价跌一半,短时用工量特别大。公司组织菇农成立互助组,错峰出菇。陈文斌抽空帮妻子种两棚菇,去年秋栽菇挣了5万元,每棒利润5元。今年改种多季菇,收入应该会比去年高。
龚明新说,公司抓制棒、接种、养菌、出菇、销售五大关键环节,菇农专心种菇。公司对贫困户兜底,每棒保障有8元的毛收入,不足部分补齐。
去年,郧阳区发展香菇4000万棒,收益10.2亿元,2万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并带动原料供应、深加工、物流等行业。
郧阳区有2亿棒原料供应能力,产业发展之初,曾提出发展1亿棒香菇的目标,如今此目标已淡化。
该区香菇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刘永生说,全国有500多个山区县把香菇作为扶贫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今年,郧阳区提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守护生态链”,走精品化道路。比如花菇,表面黑片的10元/斤,带花纹20元/斤,棉絮状50元/斤,这取决于对菇棚的湿度、温度控制。多季菇品相不同,价格相差高达5倍。
昌欣公司牵手国家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院所,选育适合郧阳小气候的当家品种,寻找香菇生产替代性原料。为缩短养菌时间,昌欣公司正攻坚食用菌异体种技术,可直接植入菌袋,比传统养菌节省3个月,菌种成本将从4角降到4分。
在谭家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一些企业除生产休闲食品,还向“香菇多糖”“香菇多肽”等保健级精深加工进军。
记者在香菇小镇采访时,遇到几波前来参观、研学的各类社会团体。据介绍,香菇小镇按景区标准打造,未来,将建成集产业、观光、研学、科教于一体的文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