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科技引领 绿色发展 ——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成就与未来展望
湖北是“茶圣”陆羽故里,产茶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省茶产业发展迅猛,茶叶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攻坚的支柱、绿色、特色和亮点产业。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协同创新,为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湖北茶叶科技“十三五”主要成就
(一)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省育成国家级茶树良种3个(鄂茶1号、鄂茶4号、鄂茶5号)、省级良种17个。由省农科院果茶所选育的“鄂茶1号”,入选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的百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鄂茶11、鄂茶12等6个良种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金茗1号”成为我省首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茶树品种。通过研究茶树工厂化快繁技术,制定系列标准,建成孝感福良山、恩施、宜昌萧氏等一批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形成适应我省气候特点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根据生产、市场需求,从省外筛选引进中茶108、金观音、白叶1号等特异新良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省果茶办等部门大力推广下,全省无性系茶园面积达349万亩,其中“鄂茶1号”近100万亩,占1/3,成为我省当家品种;全省茶树良种率由2015年的55%增长至67%,同比增幅2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茶叶绿色高效生产获得重大突破
根据我省主产茶区的地理、气候以及茶类特点,省茶叶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在鄂东北茶区,构建“茶叶配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开沟深施”技术模式,茶园化肥平均用量从2015年的878kg/公顷减少到477kg/公顷,化肥减施45.6%,茶叶增产3.7%-15.2%。针对鄂东南黑茶产区全年采摘量大、夏秋茶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建立茶叶专用缓释肥模式,茶园化肥平均用量从传统习惯954kg/公顷减少到679kg/公顷,化肥减施29%,茶叶产量增加20%以上,茶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分别增加9.7%和4.0%。针对我省茶园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构建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为核心、科学用药相辅助的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我国广大茶区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茶叶减肥减药绿色生产技术在我省茶园应用累计600万亩以上,有力推动了全省生态茶园建设。
(三)茶园作业轻简化呈现新态势
针对山地茶园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省茶叶科技创新行动团队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的“内环式”栽培技术模式。优选出茶园耕作机械3款,施肥机械2款,履带式采茶修剪多功能机1款,茶园除草、绿肥还田机械2款,集成内环式设置茶行、轻基质茶苗、起垄覆膜栽培、间作绿肥、机械化管理、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茶园,实现了“一年交园、两年采茶”。“十三五”期间,通过示范引领,全省80%以上茶园实现轻简化管理,提高工效80%以上,降低成本60%以上,节本增效明显。
(四)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实现二次飞跃
我省茶叶加工在由手工到机械制茶转型的基础上,整体进入连续化、清洁化阶段,部分达到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二次飞跃。其中名优绿茶“一线两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数控摊青、电磁杀青、连续化做形和PLC控制技术,实现了名优绿茶、大宗绿茶共线连续化加工;研发出的工夫红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与配套技术,创新自动化萎凋、精准称量、自动揉捻、智能发酵及控制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机采茶鲜叶配套加工技术与关键装备,突破了机采鲜叶不能加工优质茶的难题;青砖茶数控渥堆设备和压制成套设备及控制系统研发,实现青砖茶渥堆工序环境因子可控和自动压制;萧氏集团茶叶智能化加工“无人工厂”投产,整个加工全程自动运行、数据可视且工艺可动态优化。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末,我省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260余条,较2015年提高3倍以上。
(五)茶叶精深加工拓宽了增值链条
我省茶叶精深加工成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大悟、恩施引入抹茶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建立抹茶加工生产线8条,年可加工优质抹茶4000吨,广受市场青睐。萧氏茶业集团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发生产了茶苕酥、茶月饼、茶饼干、茶蜜饯等茶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应用低温提取、膜分离等先进工艺,加工出无糖、无着色、无添加剂,纯天然的原味茶饮料。采花茶业应用单宁酶和多酚氧化酶偶联技术、膜分离技术、微囊包埋香气回收技术,建成了年产量1000吨高品质的速溶红茶生产线。
(六)茶叶科研教学平台夯实产业基础
“十三五”期间,省茶叶学科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其中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建有“一岗三站”;省农科院果茶所建立了省茶叶工程中心、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新建青砖茶湖北省工程中心、省茶叶创新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211重点大学,茶学学科属国家双一流学科园艺学的二级学科,从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和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建有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萧氏茶业集团拥有国家茶叶加工专业分中心;长江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置涉茶专业;恩施、宜昌、襄阳、咸宁、十堰等市州农科院设立了茶叶研究所;赤壁市组建了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长盛川公司成立了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省农业农村厅组建了省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与协同推广、省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团队等,与各地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联动,形成了我省独具特色的协同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联合发力,夯实了茶产业发展基础。
(七)茶叶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湖北茶叶学科领域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其中二等奖7项,较“十二五”增加4项,完成单位主要有省农科院果茶所、省果茶办公室、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大学、恩施州农科院、采花茶业等;获得科技成果评价5项,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810项,其中发明专利14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项;制定标准26项,其中行业标准1项、省地标16项、团体标准9项;发表高质量科技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2019年年报全省茶园总面积521.6万亩,产量35.3万吨,产值178亿元,出口2.14亿美元,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带动 2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科技对产业贡献率达到63.4%。
二、湖北茶叶科技发展展望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一阶段,应持续推进“五化”进程。
(一)加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主要挖掘地方优质茶树品种,创新性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重点开展特异、专用、优质茶树良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根据市场需要,选育高氨基酸、高茶多酚、低咖啡碱、低氟等新优品种;培育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茶、赤壁青砖茶等品牌的专用品种;开发花香浓郁、栗香持久、滋味绵长的地方特异性品种。结合老茶园低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率提高到75%以上。
(二)加力推进生产绿色化
大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及出口示范基地建设。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进一步开展茶园土壤养分优化管理与土壤信息系统研发,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研发,茶叶减肥减药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在主产区积极推进全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强化投入品源头管控,推广绿色综合防控、循环农业示范、茶园“四机”(即机剪、机采、机耕、机防)等集成技术,创建“两品一标”示范县市。
(三)加力推进加工精准定向化
重点开展茶鲜叶精准机采,高品质绿茶、红茶、青砖茶精准定向加工,出口茶轻简化精制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加大对茶叶精准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清洁化、信息化、智能化、规模化、模块化茶叶加工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大对主要茶类专用核心装备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加工清洁化能源改造(煤柴改电天然气)。实现茶叶加工第三次跨越发展。
(四)加力推进茶产业多功能化
积极倡导“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补齐增值短板,大力开发抹茶、茶食品、现代茶饮、茶工艺品、茶生活用品等茶叶衍生品,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特色小镇、茶主题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五)加力助推营销品牌化
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叫响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茶品牌运行管理制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营销体系。抓紧制修订省茶叶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栽培、加工和产品等系列标准,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与追溯系统。推广茶知识,传播茶科技,为品牌化发展保驾护航,力推鄂茶品牌香飘海内外。
回首过去,我们无比感动,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自信。全省各级茶叶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党组的安排,务实拼搏,各尽其责、同频共振,为打造“千亿茶产业强省”贡献湖北科技力量。